_0
_1
_2


中国式摔跤教程

一、循环训练法的基市原理与应用|中国式摔跤教程





(-)循环训练法的基本原理



1. 循环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及功能



循环训练法是一种根据训练具体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点)后,按照 既定顺序、路线,周而复始地依次完成每站(点)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循 环训练法是根据运动能力的多样性、运动部位的多元性、负荷性质的多重 性、运动方式的多变性和运动技术的多种性等一般竞技运动项目的运动特性 而提出的。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结构因素有: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运动负 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 站数与循环的遍数。通常,循环训练法基本结构因素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 化,都会引起循环训练法功能上的变化。一般认为,循环训练法的基本功能 集中体现为:由于循环训练法的站数、各站的练习内容和运动负荷,均可根 据训练目的及对象水平而灵活掌握,因此,可以广泛地运用于身体训练、技 术训练和战术训练之中;由于循环训练法的练习过程生动活泼、富有节奏、 情趣多样,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摔跤运动员的训练情绪 和积极性;由于循环训练法要求全体摔跤运动员根据特定的规定,按照顺序 一 “站”接着一 “站”地练习,因此,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 密度;由于循环训练法的站数、运动负荷和循环遍数可以预先设定,并可在 实施过程中加以变更,因此,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 做到区别对待;由于循环训练法的练习内容可按机体不同部位或不同系统、 器官的活动交替安排,因此,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的产生,并 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实践中,循环训练法中所说的“站”是练习点,如果 一个循环内的站数中有若干个练习点是以一种无间歇方式衔接,那么这几个 练习点的集合可称之为练习“段”。因此,考虑循环练习的顺序时,有时应 以练习“站”为依据,有时则应以练习“段”为依据。



2, 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循环重复训练法、循环间歇训? 练法和循环持续训练法。其中,循环重复训练法是指按照重复训练法的要 求,对各站之间和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不作特殊规定,使机体得以基本恢 复,以便全力进行每站或每循环练习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每站练习的负荷 强度大,负荷量不大,各站和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充分。它的功能主要是 发展最大力量、爆发力、速度和速度耐力,有助于提高负荷强度较大的运动 技术的熟练程度。循环间歇训练法是指按照间歇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站之间 和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作出特殊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进行每 站或每次循环练习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每站练习的负荷强度较大,负荷量 较大,各站和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不充分。它的功能主要是发展乳酸能供 能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力量耐力、速度耐力以及身体抵抗疲劳的 能力。循环持续训练法是指按照持续训练法的要求,各站之间和循环之间不 安排间歇时间,用较长时间进行连续练习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每站练习的 负荷量较大,负荷强度不大,但是,站数或循环遍数较多。它的功能主要是 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一般耐力、力量耐 力,以及有助于提高强度不大的基本运动技术的熟练程度。这三种循环训练 法的组织形式共有两类,即流水式循环形式和轮换式循环形式。其中,流水 式循环形式是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后,摔跤运动员按一定的顺序,一 站接一站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单个练习。它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全面发展多 种运动机能,并可使机体各个部位以及内脏器官得到训练。轮换式循环形式 是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后,将摔跤运动员和练习站分成相等组数的若 干组,每组摔跤运动员开始相应地各在一组练习站中练习,然后,在规定的 要求下,依次轮换练习组。它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集中发展某一运动机能 或机体的某一部位,使身体局部的反应深刻。



(二)循环训练法的实践应用



1. 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安排,应同时符合循环训练法与重复训练法的原理, 如果以提高摔跤运动员某项技术或某些技术动作强度为目的,循环重复训练 法的安排应体现出如下特点,即每站练习的负荷时间短(约在15秒钟以 内),练习方法较为熟练,每站练习的负荷强度最大,练习站数较多,各站 之间、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充分,上下肢练习、前后部练习顺序的配置交 替安排,循环组数相对较多。显然,此方法在此应用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 提高摔跤运动员的磷酸肌酸系统的储能和供能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摔跤运 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如果以提高摔跤运动员比赛过程某一时 间段的持续对抗能力为目的,则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安排应体现出如下特点: 将几个练习站编排成练习“段”(段内持续负荷时间30-60秒钟),练习手 段较为熟练,练习内容的负荷强度较大,练习站(段)数较多,各段、各循 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充分,上下肢、前后部练习顺序的配置多为交替或集中安 排,循环组数相对较多。如果以提高摔跤运动员比赛的全程或半程时间段的 持续对抗能力为目的,则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安排应体现出如下特点:将各个 练习站有机衔接成若干练习“段”(段内持续负荷时间为90 ~ 180秒钟), “段”内各站的练习方法较为熟练,负荷强度高低交替,各“段”之间、各 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充分,循环组数相对较少。显然,此方法在此应用的目 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摔跤运动员乳酸能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的能力, 以及该供能状态下运动员有关肌群的速度和力量耐力。



2.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由间歇训练法的基本原理和摔跤运动的比赛规则可知:相对来说,间歇 训练法更适合摔跤运动的特点。因此,循环间歇训练法的安排,既要符合循 环训练法的原理,也要符合间歇训练法的原理。在采用间歇循环训练法时, 应针对摔跤运动的具体特点,合理安排循环练习时每站的练习内容、每个 “站” “段”的运动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的遍数,尤 其是应严格控制“站” “段”及循环间的间歇时间。循环间歇训练法对于提 高摔跤运动员比赛过程中持续激烈对抗的能力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实践 中,以发展摔跤运动员比赛过程某一时间段持续对抗能力为目的的循环间歇 训练法,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适合多回合的间歇性攻防对抗训练的过 程。其应用特点是:每站(段)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每站或段负荷时间为 30秒钟),练习手段熟练,负荷强虔大,练习站数多,各站、各段之间的间 歇时间严格控制,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分作为依据,循环之间的间 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10次/分以下为依据。这种方式适合进攻型摔跤运动员 的训练。第二种方式适合一次回合比赛内时间稍长的攻防对抗训练的过程。 其应用特点是:每站(段)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每站或段负荷时间为60 ~90秒钟),练习手段十分熟练,负荷强度较大,练习站(段)数相对较 少,各站(段)之间的间歇时间应严格控制,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 分作为依据,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10次/分以下为限。此方式 适合防守型摔跤运动员的训练。



3,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循环持续训练法是发展摔跤运动员体能水平的主要方法。从方法学角度 来看,循环持续训练法的组织方式相对简单一些。实践中,许多教练员通常 让大级别运动员与几个小级别运动员依次轮流进行交手的练习,就是一种循 环持续训练法的手段。另外,利用大棒子和拧子、推子和肘棒不停顿地进行 各种肌肉部位的力量训练,也是一种循环持续训练法的手段。由此可见,循 环持续训练法的手段可以任意设计。摔跤教练员采用循环持续训练法时,应 注意这种方法的应用特点,即各练习“站”应有机联系,平均负荷强度应相 对较低,每组循环内各“站”之间无明显中断,一次循环的持续负荷时间至 少应在8分钟以上,甚至更长。负荷强度应高低交替搭配进行。循环之间的 间歇时间可有也可无,例如:2~3组循环持续进行练习后,间歇一会儿, 再重新循环持续2~ 3组的练习。但总的来讲,循环组数相对较少。组织方 式可采用流水式或轮换式。





引用《中国式摔跤教程》


浏览1,269次